地质技术发展助推地质理论创新

来源:地调局水环中心 作者:范基姣 解伟 叶成明 朱庆俊 金枭豪 王晨辉 吴宏涛 发布时间:2018-06-05

科学和技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科技创新实质主要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水环中心主要承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评价和相关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工作,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充分体现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体现地质技术发展助推地质理论创新生动过程。

地下水分层抽水技术促进水文地质科学认识。2016年,水环中心历时近2个月,圆满完成5层水文地质孔分层抽水试验,该抽水试验是目前国内外最为复杂的地下水分层抽水试验,为国内领先水平。地下水分层抽水系统一经推出,就受到广泛关注,已在甘肃等20多个省份成功应用。大厚度含水层抽水试验将为含水层及其水资源提供全新的评价途径,从而促进对含水层及其水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为水文地质理论创新提供支持。 

防砂技术助力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促进防砂理论创新。水环中心凭借几十年在供水完井防砂技术研究方面积累的经验,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防砂上发挥了一定作用,探索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防砂工艺试验研究方法,研发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防砂试验装置,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出砂规律与防砂机理研究、产能预测、防砂效果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获得地调局的高度认可,有力支撑了国家资源能源保障战略。防砂技术助力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了泥质粉细砂储层防砂理论的创新。 

监测技术运用促进了预警预报科学理论的完善与提升。1995年,水环中心研发应用岩体裂缝测缝计等几十种监测仪器对三峡库区进行长期监测,对灾害体变形阶段、变形状态以及变形趋势进行了准确判断,对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预警预报理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群测群防技术、专业监测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地灾监测预警提升到新高度。2008年以来,水环中心基于群测群防技术、专业监测技术、物联网技术研发了近30多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成果,申报取得20多项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提升了我国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能力和防灾技术水平。研发的监测预警仪器在2012年度“舟曲灾后重建防治规划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等多次抗震救灾中多次成功预警。特别是在2013420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在重灾区宝兴县冷木沟和教场沟安装布设了13套自动化监测预警设备,实现了对两条泥石流沟的全方位、实时、自动化监测预警和远程可视化视频监控,并成功预警,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强力支撑了国家防灾减灾战略。 

科学与技术融合支撑水环中心找水“铁三角”,推动地质调查创新发展。地下水勘查是水环中心的传统优势领域,早先的山区找水,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埋藏浅,找水难度小,往往通过单一的地质找水或物探找水就可以解决问题。水环中心自行研发的适于山区快速找水的音频大地电场仪,将以直流电法占主导的山区找水工作模式转变为直流电法和电磁法并重的找水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地形条件复杂区的找水工作效率。水环中心也是全国最早将遥感技术应用到水工环地质领域的单位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水环中心技术人员就将航卫片、机载热红外扫描片应用于寻找地下水。与第四机械工业部1017所联合研制的机载红外扫描系统于1985年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2007年“华北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勘查及供水安全示范”项目工作区地下水埋藏条件复杂,相比于早期山区找水难度增大,专业融合的需求增大,促成了以“遥感、地质、物探”三专业为核心的找水团队、专门解决找水中的技术难题。“铁三角”在面对找水问题的时候,通过遥感先宏观其形势,地质综合分析其结构,物探验证其构造,最终找到水,三种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历史的磨合,在工作中配合无缝连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找水成功率。“铁三角”是科学与技术有机融合的典型,也是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典范。“铁三角”在一个又一个“找水禁区”找到水,让一村又一村的百姓喝上放心水、首次喝上了地下水,技术与科学融合创新有力支撑了国家脱贫攻坚战略。 

展望未来,水环中心技术方法发展在助推地质理论创新同时,将遵照钟自然局长“要为地质科技成果转化闯出一条新路”指示精神,完善科技成果企业化、孵化、转化方案,进一步抓好科技创新,抓好科学与技术融合,推进技术升级,实现科技产品产业化、工程化,支撑自然资源调查、规划、管理、监督、监测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