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神器”紧盯冷木沟隐患

发布时间:2013-05-07
□本报记者文铭权唐泽文

  5月3日一大早,雅安市宝兴县冷木沟中一派繁忙景象:一队队武警战士快速向主沟上游运送机械设备,并开始打桩,建立观测基站——一套由国土资源部紧急驰援,专门用于冷木沟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开始安装。“我们7名专家是5月1日到达宝兴县的,大部分设备今天开始安装,还有部分设备正在前往宝兴的路上。”风尘仆仆从河北赶来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室主任曹修定告诉记者,这套预警系统中包含北斗系统、激光夜视、地声传感等诸多“神器”,其中“激光夜视远程监控系统”为国内首次使用。

  异动早发现——

  近4公里沟内装3个“电子眼”

  在海拔1500米的冷木沟中游,小地名叫“横路上”的半山腰一个山嘴,可以上望冷木沟上游口。几名专家正围着一个类似于公路“电子眼”一样的设备开展调试。它就是“激光夜视远程监控系统”。

  “这套系统在夜晚和降雨、雾霾等恶劣条件下,能清楚看到距摄像头1.5公里处的景象,保证全天候观测。”曹修定说,指挥中心可远程调控摄像头,令其360度旋转。

  据介绍,远在宝兴、成都乃至北京的各级指挥中心,都能同步观察到当地泥石流的影像特征。即使外部供电中断,该系统也能坚持2天以上。

  全长3.98公里的冷木沟主沟,将安装3个“激光电子眼”,分别实时监控冷木沟上、中、下游。“高密度设置3个‘激光电子眼’,就好比严防‘酒疯子’超速驾驶一样,泥石流在‘蠢蠢欲动’的阶段,就可锁定它采取防范措施。”曹修定打了个比方。

  “北斗”参战——

  多级预警多种参数可避免误判

  诸多体现国内顶尖技术,专业化、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极高的防范手段齐聚冷木沟。“要做到‘众目睽睽’、‘火眼金睛’,决不让泥石流有半点可乘之机!”省国土资源厅调研员王军说。

  依托北斗通讯系统的雨量自动监测预警仪,将在上游海拔2000米的区位监控雨量,建立第一道预警线。“可以设定一个科学的预警雨量值。一旦达到指标将及时报警。”曹修定说,由于有北斗系统支持,该设备对公共通讯的依赖度为零,可同时向各级指挥中心、相关人员“群发”预警短信。

  电磁波雷达泥水位与地声综合监测无线预警系统,对泥石流都很“敏感”。发生泥石流时,所产生的震动能量会传向远方。当声波震动幅度超过预定值时,埋于地下0.5米的地声振动监测仪就会发出报警信号。

  “以上几种设备均在冷木沟不同地点安装多套,可独立报警,也可提供多种参数,便于指挥中心科学分析,避免误判。”曹修定说。

  延伸阅读

  300万方物源量“悬”于宝兴头顶

  位于宝兴县城后山的冷木沟主沟长3.98公里,流域面积9.44平方公里,分水岭和沟口落差达2048米。它在1918年、1936年、1966年、1988年发生过4次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

  2012年8月18日,宝兴县城遭遇暴雨,激发冷木沟超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发生,2万立方米泥石流推入宝兴河主河道,抬升水位2-3米。

  目前,冷木沟可能参与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量已超过300万立方米。而冷木沟沟道下方是县城,一旦泥石流堵塞河道,将产生破坏力极大的“堵溃”效应。

  据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杨冬生介绍,冷木沟应急抢险治理工程已全面启动,务必赶在6月30日主汛期来临之前完成。其重点是“使绊子”、“增底子”、“开口子”三招:一、在沟的上游和中游建立多条拦挡坝。二、在靠近沟口和县城1.5公里的沟段内,采取固底和构筑防冲肋坎的办法,降低原有坡度。三、在沟口拓宽泥石流的流通通道。

    (摘自《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