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融合助力找水打井 奉献精神服务脱贫攻坚

来源:地调局水环中心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4-02

水环中心自2016年底启动赣南扶贫找水任务以来,持续发扬专业融合、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铁三角”精神,充分发挥水环中心60年积淀的找水打井技术优势,采用“突击队+常规队”高效组合团队的形式,3次进驻赣南,以地方之所求、人民之所需为出发点,坚守地质服务民生初心,倾心帮扶。找水打井过程中,水环中心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老一辈“铁三角”悉心指导新一辈“铁三角”,使得水环中心的“铁三角精神”有了传承,并得到了发扬光大。兴国县县长陈黎曾经深情地说,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水环中心的找水队伍得到当地几十万老表的真心拥护,像当年拥护红军一样从内心深处拥护我们水环中心的找水勇士们。

一、找水打井“铁三角”的光辉历史 

地下水勘查是水环中心传统优势,山区找水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当时技术方法、仪器、计算机运算能力等的制约下,水环中心自行研发的适于山区快速找水的音频大地电场仪,将以直流电法占主导的山区找水工作模式转变为直流电法和电磁法并重的找水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地形条件复杂区的找水工作效率。但是早先的山区找水,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埋藏浅,找水难度小,往往通过单一的地质找水或物探找水就可以解决问题,跨专业融合找水的需求不明显。水环中心“铁三角”团队形成于2007年开始的华北地方病严重区找水打井,经过云南找水打井,沂蒙山区找水打井,华北地区抗旱找水打井,西南地区抗旱找水打井,山东抗旱打井等工作,经过长达10年的实战找水打井才逐渐形成的。“铁三角”团队在找水打井的时候,先通过遥感宏观把握形势,然后地质调查综合分析其结构,最后物探验证其构造并确定打井位置。三种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工作配合中无缝连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找水成功率。 

“铁三角”在一个又一个“找水禁区”找到水,让一村又一村的百姓喝上放心水、首次喝上了地下水。其中最感人的是在保定西部太行山区找水时发生的故事了。“借油可以不还,借水必须得还”,“大姑娘沤成粪,也不嫁三土门”,张艺谋80年代拍摄的电影《老井》中的台词,一代代人不知打了多少井,也不知道因为这送了多少条命。是当时太行山区缺水的真实写照。水环中心老一辈“铁三角”早出晚归,翻山越岭,精益求精、无私奉献,以当时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总结多年来在西北、西南地区摸索出的富水规律和找水经验,确定了点面结合,依靠新技术、新方法寻求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当第一道水柱从井口腾空而起,现场的施工人员和围观群众一片欢呼雀跃。这喷涌而出的水柱标志着太行山找水项目首战告捷,它为这座长年干渴的小山村带来了甘泉,为唐县缺水百姓带来了希望! 当地村民们自发地在水源地燃放起鞭炮,村干部们在沿途挂起祝贺标语,附近村庄的村民都闻讯赶来,急切地询问钻机何时会搬到自己的村庄。一位70多岁老者兴奋地拿着海口大碗,激动地说:“你们是真的龙王啊,龙王到了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有水喝!” 

2011年,时任山东省姜大明省长为地调局水环中心授旗,感谢水环中心在山东抗旱工作中所做的贡献 

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王研副局长向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庆斌移交沂蒙山革命老区水文地质成果资料 

水环中心找水“铁三角”是三种专业的合作,是三种专业代表人物之间的合作。“铁三角”的三位不同专业技术人员都能从对方专业角度看待本专业问题,地质不再只是地质,物探不再只是物探,遥感也不再只是遥感。水环中心“铁三角”是科学与技术有机融合的典型,也是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典范,承载了水环中心的光辉历史。 

 二、“铁三角精神”的发扬光大 

赣州四县(赣县、兴国、于都、宁都)是赣南原中央苏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属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罗霄山区,是自然资源部定点脱贫攻坚帮扶县。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下,水环中心自2016年底开始第1次进驻赣南,正式开始了赣南地区的地质调查服务脱贫攻坚工作。第1次进驻赣南的突击队,由水环中心老、中、青三代人员组成,找水打井工作中,老一辈“铁三角”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谆谆教诲,悉心指导,使得水环中心的“铁三角精神”有了传承,并得到了发扬光大。 

2017-2019年,水环中心在赣南地区开始了一场扶贫找水的持久攻坚战。这支平均年龄仅30岁的年轻人抛家别子、开始第2次千里驰援赣南,他们克服潮湿环境、饮食不适和蚊虫毒蛇叮咬的危险,冒严寒酷暑,穿越密灌沟壑,走家串户,踏遍老区山山水水,内心深深牢记总书记的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是不完整的。”他们通过地质调查为赣南翻箱倒柜,真心帮扶,为地方政府提供了 “实惠”的大礼包。 

170余处珍稀矿泉水点,为赣南县域“水产业”发展提供了绿色扶贫新途径;55眼井直接解决了4.4万余人饮水和3000亩现代农业灌溉用水问题;4处地热靶区,支撑宁都县小布镇全域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获批,点燃兴国温泉旅游新希望;30余处应急水源地,支撑赣南“百千万供水工程”水源选择。 

2019年,兴国县县长向水环中心赠送锦旗 

兴国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黎对水环中心多年来在赣南扶贫找水工作给予高度肯定,高度赞扬了水环中心的扶贫本色,她在河北保定举行的赣南兴国成果移交会上真切地谈到,“水环中心解决了我们南方农村贫困地区饮水安全问题,打造了脱贫攻坚惠民工程的生动实践。水环中心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彰显了不是苏区干部却具备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精神,使当地百姓深深感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深深地关怀,获得了当地86万老区人民的拥护。” 

2019年,西霞第一钻钻进现场 

水环中心新一辈“铁三角”以多年无私奉献精神在赣南兴国县开展的扶贫找水工作,对表对标中央要求,真心实意帮助老区人民,用最扎实的工作作风,最实在的工作成效,践行党中央的“两个维护”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 

2019225日凌月明副部长率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调研组一行到水环中心实施的西霞农村安全供水示范工程视察,他特意交待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和赣州市自然资源局,要最大力度支持兴国矿泉水资源开发,并叮嘱兴国县委赖晓军书记,一定要想方设法加强招商引资,早日把水环中心发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0199月,为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加强找水打井服务赣州四县脱贫攻坚”指示精神,支撑兴国县“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问题有效解决,在精准对接兴国县缺水需求后,派出脱贫攻坚找水打井突击队奔赴兴国县开展工作,第3次进驻赣南。 

首站告捷。兴国县杰村乡和平村地处白垩系红层砂泥岩盆地内,村民生活用水一直是坑糖水和浅井地下水,且存在锰超标问题;20197月以来,因连续数月干旱少雨,坑塘水逐渐枯竭,全村2102人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找水打井突击队率先进入该村开展找水打井工作。按照靠近已有供水管网的原则,充分分析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和前人打井未成功的原因,采用非3种物探方法勘查,在该村东侧锁定断层裂隙带,经钻探实施了1口出水量特别大的水井,证明了在该区找水方法的正确性。为了能够让和平村全部缺水群众喝上放心水,又经过3天细致调查和物探勘查,打出了1口每天出水量更大的水井。兴国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大刚同志闻讯赶来钻探施工现场,激动地说:“水环中心在和平村施工的钻孔彻底解决了该村的安全饮水问题,我对水环中心在兴国县脱贫攻坚工作中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 

 2019年,和平村钻孔出水瞬间 

啃掉最硬骨头。梅窖镇寨脑村是人口近7000人的村庄,该村村民大多引山泉水或自挖浅井作为生活用水,经常出现季节性缺水问题。近年来,兴国县人民政府为改善群众生活用水,在梅窖镇各村组逐步建成供水管网,但因缺乏水质达标的供水水源,部分供水管网一直未能发挥作用。县水利局在梅窖镇寨脑村组织实施了6眼钻孔,有的因地下溶洞发育出现塌孔而被迫中止,有的则水量较小或几近干孔,该村安全稳定集中供水水源迟迟未能解决,也成为当地施工单位找水打井的禁区,也是本次任务遇到的最难啃的硬骨头。 

水环中心找水打井突击队在对已施工的无水井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初选工作靶区、地面调查确定构造特征和地层展布、地球物理勘探确定井位,成功打出了2眼水井。但因地下水泥沙含量较高,采用多种洗井方案、历经1周抽水洗井均未获得清澈地下水。 

他们反复讨论、创新应用包括飞管止砂、多层包网、填砾过滤等工艺,选择合适含水层段进行成井,最终成功克服了泥沙问题,获取了清澈的地下水供水水源,总出水量可达每天2140立方米,完全解决了寨脑村686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也为梅窖镇集中供水提供了补充水源,可为20000余人提供清洁饮用水。 

“感谢水环中心帮我们村打井找水,解决了大家的燃眉之急,以后大家伙就可以喝上安全水、放心水了!”兴国县梅窖镇寨脑村党支部书记廖国民看着喷涌而出的清澈井水感激地说。 

历史赋予水环中心的赣南扶贫找水责任,使水环中心“铁三角精神”再次亮剑,并发扬光大。水环中心赣南扶贫找水工作是以传统基岩山区找水理论、经验为指导,持续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取得的显著成果,是水环中心“铁三角精神”在年轻一代地质人身上的充分展现,“铁三角精神”得到了传承!这是水环中心找水打井路上的又一光辉里程碑!(水环中心办公室供稿) 

2019年,自然资源部凌月明副部长视察西霞农村安全供水示范工程